教师招聘

首页 > 教师招聘 > 阅读资料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2016-03-15 13:21:05 中公微信公众号在线咨询
2016上半年深圳教师招聘笔试辅导简章
2016深圳教师考试交流:51162381国考面试交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战教师招聘面试,中公讲师特为考生整理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一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第五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必修5第二章第五节内容。它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也有着*切的联系。它是从实际问题中抽离出来的数学模型,在分期付款等实际问题中有广泛地应用。同时,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蕴含着分类讨论等丰富的数学思想。

二、说学情

好的教学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分析所学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够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推导,提高数学建模意识,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过经历对公式地探索,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此推导过程中蕴含了分类讨论,递推、转化等重要思想,是解决一般数列求和问题的关键,所以非常重要。为此,我给出了三种方法来推导公式,加深学生理解,突出重点。

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但是两者相似度低,不能通过类比得到。同时,错位相减法是第一次出现,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我引导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性质,联想到等比定理,首先通过等比定理推导出求和公式。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公式引出错位相减法,如此,成功地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和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基于本节课时公式推导课,应着重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主探究为主,辅之以启发性的问题诱导点拨,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思路。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结合教师点拨提问,经过交流讨论,形成认识过程。通过训练,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为基准,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维的原则,我将从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1、 课程导入

一个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采用了设

置情境导入,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相结合。

由一个还贷问题引入,通过生生、师生间探讨合作,解决情境问题:

这样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运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编拟故事,以趣引思,激发学习热情。

1、 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问题中的数字特征,引出本节课新内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即

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生生,师生探讨合作,给出三种推导方法,分别是:利用等比定理推导,错位相减法,提取公比法。由于错位相减法是第一次碰到,学生难以接受。所以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性质,从中联想到等比定理,并运用等比定理推导的出求和公式。再引导学生对上述推导过程进行分析,自然地引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就成功地突破了难点。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方面,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是突出重点的一种手段。

3、 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中,我提出了两个习题,比较简单,采用请同学口答得方式。在回

答问题中,剖析公式中的基本量,及结构特征,起到识记公式的作用。

给出课本中的例1和例2和例3

例1和例2请同学自己思考,让部分同学上台板演,最后由我总评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正解。例3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

例1是对公式的直接运用,使学生熟练运用公式。例2是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在求解过程中运用方程的思想和对数知识,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例3是一般数列求和的应用题,是对本节内容中所学的对倒方法的应用同时结合了程序算法,给学生一个用计算机求一般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也体现了无限逼近的思想。

4、 小结与作业

引导学生从知识、思想、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小结,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我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工整,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能够根据板书进行自行梳理。

七、教学反思

中公讲师董海光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考试网"。

其他有需要帮助的吗?欢迎进入教师考试咨询快捷通道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教师招聘<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