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考试题库 > 申论题库 >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06-30 17:08:37 中公微信公众号在线咨询

2018国考深圳课程【笔试课程】【面试课程】【网校课程

2018国考备考Q群160106772(点击加群)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公共科目笔试·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 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 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 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 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加快解决在一定程度和特定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我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后,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其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在过去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已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都有助于使今后的扶贫开发迈上新的台阶。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根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就降低零点八个百分点。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 陕西是一个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2001年全省贫困人口有817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1%;其中未解决温饱的382万人,低收入的435万人。全省50个县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7个县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070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2002—2003年,陕西省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为目标,整村推进,全面抓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到2003年底,陕西贫困地区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68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580元,较2000年增长17.9%。2001-2003年,陕西省共解决10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6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了脱贫。

4. 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平等地位和自主权。中国农民在与市场的强势主体进行竞争时,其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常遭到干预,有些乡镇政府常常打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旗号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在种田无利乃至亏本时,农民没有休耕的自主权,有些乡镇政府对那些自愿休耕的农民强行收取“撂荒费”。其实,即便农民拥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也会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5. 农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乡镇体制的重构。一位外国学者指出:“乡镇自主权在各种自主权中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为了进行有效的防御,乡镇政府必须全力发展自己。”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自由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国家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普遍实行免费式义务教育。当前,有些地方进行了乡镇体制改革的试验,这说明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

6. 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在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大多数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基本控制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主要地方病。

7. 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除了政府动用资源进行扶贫外,国家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增加社会扶贫的资源。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扩大协作规模,增强帮扶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扶贫领域,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合作最早,投入规模最大。世界银行在中国领域,目前已经开展的西南、秦巴、西部三期扶贫贷款项目,援助总规模达6.1亿美元,覆盖9个省区、91个贫困县、800多万贫困人口。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与中国在扶贫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开展了一些扶贫开发和研究项目。欧盟、英国政府、荷兰政府、日本政府、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等也都在中国开展了扶贫开发项目,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8. 由于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不堪重负和欺压的农民只能选择越级上访;而农民越级上访一旦成功,县乡村三级具体责任人就可能遭受丢掉“乌纱帽”等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打击报复上访的农民代表就显得尤为突出。为防止权益受损害的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诉,一些基层政权明确要求法院在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不予立案。这样一来,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法院就对最需要司法救济的受害农民关紧了大门,由此造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上访现象。

9. 一位外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农民权利问题的时候,曾回顾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在美国内战之前,法律上规定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在内战之后即便是法律做了修改,形式上是平等了,但是一百多年来,美国的黑人事实上还是没有享受到平等权利。解决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用了非常多的时间,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举一个例子,在教育方面,以前黑人和白人不能同校,后来就这个事情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黑人和白人应当同校,不应给白人和黑人分别建立一套教育体制。即便最高法院做出了这种裁决,但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五十年过去了,这个裁定虽得以实现,但仍然存在问题。

10. 我国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广大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同时,这些农民工所创造的价值也带回家乡,给家乡的经济发展以有力的支撑。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劳务经济”这个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它外出人口是180万,其中农民工是147万,最近一两年来,每年所创造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带回家乡的大体上是64个亿,信阳市的市级财政收入才11个亿,农民工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它的6倍。四川是全国劳务输出最多的省份,每年有800多万人实现异地就业,通过邮局寄回家乡的资金每年约200亿元。

11. 信阳市的务工者都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沪,在这三大经济圈,信阳的农民工是做了很大贡献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河南信阳外出农民工解决了147万人的就业,这减缓了政府多么大的压力!如果按每一个岗位每年5万元钱来计算,政府安排这么多就业岗位每年需要七八百个亿。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也就是我们现在国家所提出来的新世纪、新阶段,农民工应作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规则,给予他们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包括他们的政治地位。

12. 一位学者指出,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的大问题。过去毛泽东讲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实际上今天农民问题仍是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他认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沟通城乡贸易,都是农民工完成的,许多犯罪活动也是农民工干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他还认为,农民工的作用,非常了不起。首先,作为广大农民解放思想的一个主体力量,他们把城市的许多观点、想法带到农村,带给父母,带给兄弟姐妹,使农民开拓了眼界,知道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弱势。同时,他们又是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主体力量。他们不仅繁荣了城市经济,还繁荣了农村经济,引进了一些基本技术,把更多的兄弟姐妹带到了城市。

13. 2003年审计署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缘于新疆的一次扶贫资金调查。2002年10月,新疆自治区监察厅、扶贫办、计委、财政厅、审计厅、农行自治区分行联合组成扶贫资金检查组,对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等地区的8县1市1998年至2001年的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和回收、1998年至2000年三项扶贫资金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山东省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不执行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8县1市2001年前被挤占挪用扶贫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目前能收回的仅有30%。

三、申论要求

(一)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二)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三)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0分)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分)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题解析与多角度答案点评

试题解析

1.整体分析

2005年国考申论破天荒地考查了“三农”问题。这是因为2004年1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既是新世纪第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增加农民收入”明确写进党中央的文件,突出表明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对申论的命题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三农”问题既体现中央政策方向,为举国所关注,又不具有其他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因而是申论考试的理想题材。2005年之后,“三农”成为国考反复以不同角度出现的题材。2004年至今,中央的一次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凸显了党和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凸显了“三农”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本年的申论题考了新的题材,也出现了新的题型判断正误题。概述题字数要求明显减少,只需200字。跟现在国家的申论考试基本持平。但是难度上实际上是加大了。要求考生有更高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三题的难度有点大。但最后一题基本上跟现在申论考试类似。难度适中。

2.材料解读

【材料1分析】为理论性——参考性材料,相当于引言性质,总括全部材料主题,起到引出问题的作用,对后面题目作答没有太大意义,可以略读。材料首先指出了缓解和消除贫困是中国今后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点明了材料的主题。接着引用了200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全面部署,提出了10年内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材料2分析】为事实性——依据性材料,蕴藏对策,对第二题的作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材料指出中国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且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接着总结了我国在扶贫开发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指出了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同时还能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后面的题目解答都有一定的作用。

【材料3分析】为事实性——依据性材料,材料主要介绍了陕西省扶贫开发的一些措施和做法,对于后面题目作答有借鉴意义,可以总结概括后使用。陕西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措施,取得了很瞩目的成绩。

【材料4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指出问题,对第三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帮助。材料首先指出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性经济,要求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但是中国农民却有着明显的不利因素。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经常遭到干预,有些地方政府强制农民种植指令性作物。同时指出农村极其分散的小农经济也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走向破产和衰落。

【材料5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对第三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借鉴意义。材料首先引用外国学者的话,指出了乡镇政府的自主权很容易受到侵犯的问题,接着指出了我国宏观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决定着乡镇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农民的自由发展,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一步转变。这些语句可以在后面的作答中进行合理使用。

【材料6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蕴含对策,是第二题作答的依据,需要采取精读的阅读方式。材料主要介绍了农村扶贫工作的一些做法和理论措施,要集中力量继续重点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指出要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等。这些理论性语句考生都可以在后面的题目作答中进行合理使用。

【材料7分析】为理论性——依据性材料,是第二题作答的依据,需仔细阅读。材料指出了另外农村扶贫的方法。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继续做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育观念,积极倡导贫困地区的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同时要积极开展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这些措施可以应用到如何开展农村扶贫开发的论述中。

【材料8分析】为事实性——参考性材料,包含问题和原因,对第三大题第一小题的作答有借鉴意义。材料主要介绍了农民上访现象的原因,即农民没有制度化的权益表达渠道,也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为防止权益受损害的农民运用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诉,一些基层政权明确要求法院在农民负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不予立案。

【材料9分析】为参考性——干扰性材料,对后面问题的作答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材料主要介绍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以此来影射中国农民权利的保护的问题。指出这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的参与。

【材料10分析】为事实性——参考性材料,蕴藏对策,对第三题的解答有一定帮助。材料指出了农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双重的,农民工为务工地城市做出了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接着结合河南省信阳市的实际情况,用数据说明了农民工创造的价值对信阳市的财政收入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材料11分析】为事实性——参考性材料,介绍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积极意义。首先结合信阳农民工的例子指出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同时也指出国家应给予他们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包括他们的政治地位,以此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材料12分析】为事实性——参考性材料,主要论述了农民工的权利保障问题,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同时指出农民工是解放思想的一个主体力量,他们把城市的许多观点、想法带到农村,同时他们又是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主体力量,不仅繁荣了城市经济,还繁荣了农村经济。对后面题目作答没实际的借鉴意义。

【材料13分析】为事实性——依据性材料,是第一题作答的依据,需要采取精读的阅读方式。材料介绍了2003年审计署对新疆的一次大规模扶贫资金审计,结果发现违反规定、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突出:不执行项目审批计划,随意变更扶贫项目和资金用途,另外,还存在挤占扶贫资金、账目不清等问题。这些都是第一题判断作答的基础,考生需自己结合材料进行判断。

3.解题思路

解决三农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应依据中央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扶农惠农政策,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进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解答好此次申论试卷需要对国家的三农政策有相关的了解。这当然是后话。在以后的申论备考中,需要考生多注意国家的相关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出题的背景。

多角度答案与点评

一、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答案】

A、D两项不正确。

A提出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是没有认识到“扶贫资金专项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才是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根本原因,一味增加投入,忽视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只会使更多的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更大漏洞。

D选项提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归属各级纪检部门”错误。应该是:各级财政部门、计委、扶贫办要依法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点评】

这种依据给定资料推断所列选项正误的题型是在05年新出现的题型。答案A所给解释抓住了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根本原因,显然多投入不会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让人信服。D项错误属于常识性错误,答案一针见血地指出纪检部门无权监督扶贫资金,并指出扶贫资金应该归属那些监管部门,非常完整。

小贴士tips

判断正误题重要的是从原文推断,抓住关键,并结合常识,找出正确答案。

二、根据给定资料,概述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概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25分)

【答案】

我国近年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引导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帮助农民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和贷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开展国际交流,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加强扶贫资金审计。

【点评】

本题属于概述题。有关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包含了几个方面,需要考生从几个材料中分别把要点提炼出来,并使其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成为一条基本的方针政策。概括的基本政策要全面,并且不能脱离材料。本答案从原材料出发,简明扼要的提炼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论述的较为全面。

小贴士tips

当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时候,不妨多看看原文,原文的中心往往也是题目的中心。

三、

1.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简述文字要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20分)

【答案】

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解决农民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存在两种不同思路:第一,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帮助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试题”。原文当中基本没有直接提到政府具体的工作思路,要对原文进行归纳总结也需要很强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对国家政策的熟练掌握。既然指明了“两种”不同思路,考生就要细致对材料中所反映的观点做以比对,加以区分,从而分别将两种思路总结出来。答案首先指出了国家利用政策扶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这是材料4-8提到的;其次指出了利用农村劳务输出解决农村农民问题,这是材料10-12提到的内容。不同的材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考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小贴士tips

申论材料中,同一种政策策略一般用相连的几段材料共同说明。只要找出那些材料共同说明的是某个问题,具体的政策思路也就能迎刃而解。

2.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5分)

【答案】

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当前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国家扶持为主,完善制度,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种思路正指向了多年来农村农民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根本原因——结构问题、体制问题。要改革原来计划经济体制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形成的体制,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大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农民问题。首先,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公民人为地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性依据,是形成目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条件,它本身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这种落后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亿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只能作为农民工,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其次,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重城市轻乡村,重东部轻西部,重上层轻基层。这是形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原因,要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原则,改变目前仍在沿用执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制度,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

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第二种思路就是鼓励和扶持农村地区劳务输出,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使农民从土地、农村解放出来,尽快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特别是为那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乡村青年,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时常被雇佣者随意克扣工钱,甚至被拖欠工资等非法行为侵犯的问题;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并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无疑将促进城乡经济的高增长。

解决农民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政府扶持为主导,通过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另一种思路是鼓励农民自发地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出一条城市化的道路。这两种思路充分考虑了解决问题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搭建了农民走向富裕的阶梯。

【点评】

题干中的一个“评”字需要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它表明我们要对这两类思路有一定的评价和解析,是肯定一者,还是用“一分为二”法对二者同时批判地认识,说明两种思路各有利弊,并指明利弊何在,需要明确表述。因此,作答此类评析型试题,首先要明确表态,确立一个主体观点;随后联系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对相关论点进行阐述,用实例和政策、理论证明不同思路和做法的利弊所在;最后,提出扬长避短、统筹协调的改进方法,阐明合理的对策。

本文首先指出了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紧接着用主要的篇幅重点评析了这两种基本政策,并从户籍制度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说明第一种思路的正确性,从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的角度说明当前第二种思路所面临的问题。

小贴士tips

最后一个论述题借鉴前几个小题已有的答案成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作答需要在已有答案基础上总结、整合与升华,必须揉入事例和理论论据,多种论证方法并用,按文章的体例进行综合,才能符合写作题的要求。

相关推荐 : 2022公职考试课程 【广东省考】【深圳市考】【国考

其他有需要帮助的吗?欢迎进入2022公职考试咨询快捷通道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国家公务员<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方法技巧 行测 申论 面试 时事政治

考试题库

行测题库 申论题库 面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