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教资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
一、单选选择题
1.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应了教育的那一特征?( )。
A.阶级性 B.生产性 C.目的性 D.相对独立性
1.【答案】D。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 )。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2.【答案】B。解析:等级性是指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弟子也要按照家庭出身等进入不同等级的学校。唐朝“六学二馆”有不同的入学条件,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等级性。
3.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理想国》
3.【答案】A。解析: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的文献是《学记》,同时《学记》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问题的著作。
4.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
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
4.【答案】A。解析:赫尔巴特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的三中心是指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5.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答案】C。解析: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中所描述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年龄特征”,即从一个年龄阶段步入下一个年龄阶段,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6.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
A.明朝末期 B.清朝初期 C.清朝末期 D.明国初期
6.【答案】C。解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1905年清朝末期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的一系列学制。
7.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7.【答案】A。解析:学科课程也叫作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六一艺”、“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均是以单科存在的课程,因此属于学科课程。
8.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课程结构方面的改变。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开设的范围是( )。
A.从幼儿园到初中 B.从小学到初中
C.从初中到高中 D.从小学到高中
8.【答案】D,解析:新课改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9.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是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9.【答案】B。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题干中把知识的讲授和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相结合,体现了这一原则。
10.20世纪后半叶美国出现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产生较大影响,其特点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自学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起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贝尔·兰卡斯特制
10.【答案】A。解析:特朗普制又叫做“灵活的课程表”,他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11.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集中 B.注意分散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11.【答案】B。解析:注意的分散又叫做“分心”,他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题干中建华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听课”,不由自主玩手机做小动作是注意分散的体现。
12.林青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12.【答案】C。解析:逻辑记忆就是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题干中林青擅长记忆定律、公式等,说明他的逻辑记忆好。
13.杨老师在教学中对所讲的例题尽可能给出多重解法。同时也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主要用来促进学生那种思维的发展?( )。
A.动作思维 B.直觉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3.【答案】D。解析: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对问题中提供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重新组织,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题干中,杨老师在教学中呈现多种解法,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14.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玩游戏来强化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让孩子( )。
A.玩完游戏后做作业 B.自己规定游戏时间
C.边玩游戏边做作业 D.完成作业后玩游戏
14.【答案】D。解析:普雷马克原理是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提出来的,即用常见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根据强化原理,常见活动作为强化物必须在低频行为,即“做作业”后出现才能起到强化作用,故D说法正确。
15.王健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表扬了认真听课的冯军。王健看了冯军,也开始认真听课了。该老师使用的课堂管理方法是( )。
A.直接干预 B.替代强化 C.团体警觉 D.处理转换
15.【答案】B。解析: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中老师没有直接批评王健的行为,而是表扬了认真听课的冯军,给王健树立了榜样,于是王健也开始效仿榜样的行为认真听课。
16.晓磊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晓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16.【答案】C。解析: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17.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生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那种动机水平最有利?( )。
A.中等偏下水平 B.中等水平 C.中等偏上水平 D.高水平
17.【答案】A。解析:中等偏下的动机水平适用于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
18.赵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全是刻苦努力的结果。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赵斌的归因属于( )。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可控的外部归因
18.【答案】C。解析:题干中赵斌把成败归于努力,根据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归因。
19.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比较顺利。这种迁移属于( )。
A.零迁移 B.逆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19.【答案】D。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题干中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比较顺利,属于正迁移。
20.张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考虑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维果斯基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 )。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 D.自我差异性
20.【答案】B。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1.李哲爱好广泛,恰逢本周六晚上既有足球赛,又有演唱会,他都想去看。由于两者时间冲突,他很矛盾。他面临的冲突是(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21.【答案】A。解析:双趋式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里冲突。题干中,李哲既想要看足球赛,又想要看演唱会,属于双趋式冲突。
二、辨析题
1.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1.【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因此,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动物界不存在教育现象。母猴教小猴子爬树是一种学习现象,而不是教育现象。综上,题干表述错误。是一种学习现象,而不是教育现象。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2.教学的任务就是像学生传授知识。
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综上,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一个方面,故题干表述错误。
3.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过渡的阶段。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刺激物的重复出现(复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4.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4.【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里倾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景发生变化时,它也会阻碍人采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综上,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题干表述正确。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1.【参考答案】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
(2)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2.【参考答案】
(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3.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
3.【参考答案】
(1)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里倾向。
(2)学习动机的功能:①激发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功能④调节功能。
4.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4.【参考答案】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得差异。
四、材料分析题
1.王晓是我班一名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当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求知若渴的学习时,他却经常开小差,时而做出古怪的动作,发出干扰的声音,时而在教材上临摹插图,毫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在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后,我决定换个思路。
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谁也不爱理他。课间,他四处溜达无所事事,偶尔趁人不备拍打一个同学的背后迅速逃离。透过这一幕,我看到了他自暴自弃的背后对友情的渴望。
为了转变他在同学心中的不良形象,我创造时机对他进行表扬。这种积极的评价果然有效。他的书写从“狂草”变“潦草”,作文从数行到一页,学习有了较明显的进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一篇作文有些新意,就帮他输人电脑并加以润色,在班级网页上展示,结果被同学们热烈“点赞”,他绘画有基础,我请美术老师私下指点,他的画也上了学校的展板。同学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他也找回了一些自信。
在此基础上,我策划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班级活动,先在班干部中讨论了与王晓交友的行动计划。班干部动起来了,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关注他、帮助他、跟他交流、找他玩的同学渐渐多起来了,被他欺负而打小报告的同学逐渐少了,他为引发他人关注的恶作剧也逐渐没有了,他终于融入了这个班集体,成为班上积极的一员,我们班也因此获得了“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问题:
材料中这位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我”贯彻了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我”在面对王晓经常开小差、捣乱等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井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发现他的优点,对他进行表扬鼓励,调动了他自我改变的自觉性、主动性,体现了疏导原则。
(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我”“一分为二”地看待王晓,创造时机对他进行表扬,将他有新意的作文在班级网页上展示,发扬他绘画的优势,帮助他找回自信,最终减少了他的不良行为,正是在依靠王晓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转变,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我”对王晓的教育从最开始“苦口婆心劝说却无效果”到“通过观察了解王晓的内心需求”,再到“根据王晓的特点用各种方式对王晓进行教育”逐渐收到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抓住了王晓自身的特点,使德育具有针对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材料中,“我”通过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活动,使得王晓融入集体,这正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个别人的体现。在帮助王晓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努力,班级凝集力得到提升,最终获得“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这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体现。
总之,材料中的“我”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坚决不放弃任何名同学,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法,促进全班同学的进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应该向材料中的老师学习,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德育原则。
2.周老师教高一(5)班数学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她决定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6位学生,周老师特别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和阅读相关内容的书籍。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作业,还选做了一些难度更大的习题。对于其他学生,周老师分别给他们布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在课堂教学中,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周老师耐心地加以辅导,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问题:
(1)周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
(2)请结合材料对这些教学原则加以分析。
2.【参考答案】
(1)材料中的“周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2)①材料中周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老师面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进行学习方法上的针对性指导,体现了有的放矢的教学。
②材料中周老师贯彻了量力性教学原则。量力性要求老师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材料中周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布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在图书馆自学的学生老师还会安排一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习题。这些体现了周老师注重量力教学。
③材料中周老师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材料中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处,周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体现了周老师注重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运用。
④材料中周老师贯彻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材料中,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有助于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对知识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综上所述,周老师的教学行为践行了一系列科学的教学原则,值得每一位老师借鉴和学习。